潘志平:教育在“亲情”中自然发生|天天资讯
来源:  中国教育报
时间:  2023-06-21 14:14:18

校长名片:潘志平,浙江省特级教师、正高级教师,浙江家长学校常驻专家,首期长三角教育家型校长培养人选。杭州市首届十佳中小学校长、全国师德先进个人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学生叫他“阿潘”,做“阿潘羹”、演葫芦娃、运动会上同场竞技,校长是他们抹不去的青春记忆。

教师视他为“兄长”,在学校,学他的教育艺术,家里的大事小情也想听听“阿潘哥”的建议。

家长称他“亲密伙伴”,他的书被家长放在枕边,家庭教育遇事不决随时拨打“阿潘热线”。

从山区初中到杭州市公益中学,潘志平做了29年校长。他以质朴的个性和不竭的灵感,将师生、家校、干群之间的关系以亲情的形态去联结,让教育找到最佳落点并自然发生。

亲情是最有效的教育资源

潘志平出生在杭州临安的小山村,当地民风淳厚清朴。因为变故,潘志平小时候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。此时,几位村民送上了省吃俭用下来的物品,一次次帮助他们渡过难关。童年的他问母亲为何有人愿意无私帮助他们。母亲回答说:“你爸爸教书时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,现在他们也把你爸爸当作了亲人。”教书、亲人,潘志平第一次将这两个词连在一起装进心里。

为了成为“像父亲那样的人”,潘志平1984年来到临安一所中学教英语。发现学生对生硬的管教有排斥,他暗下决心,要让自己的教书“亲”起来、“暖”起来。走进教室,他会高举手臂用英语问好。课下,他在宿舍里熬菜粥,解解孩子们的小馋虫……

时间久了,潘志平和学生打成一片,其教学也越加灵动起来。“亲人”要有生活味,他就把课堂搬到商场、河边、山林,开展场景式教学。“亲人”一个都不能少,他就试水分层教学,更多地关注学习困难生。这些教法在当时可谓新鲜事物,村校中更是罕见。如今回忆起来,潘志平归结为“心里有学生,就会想尽办法教好他们”。后来,班上14名学生参加临安初中英语竞赛,全部获奖,6人拿了一等奖,创造了村校的奇迹。

一炮打响的潘志平很快走上校长岗位,辗转几所学校后到杭州市公益中学任职,其亲情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框架也渐次成形。“亲情是最好的教育资源”,潘志平认为,广义的亲情关系具备情感教育的积极本意,能帮助受教育者克服消极情感,主动悦纳教育者的教育行为,获得全面而健康的发展,“所以,校长要用心去经营校园里的‘亲情场’”。

开学第一天,潘志平早早站在校门口迎候,亲手将入学通知书送到学生手中,再与每个家庭合拍一张“全家福”,并笑着说:“以后阿潘就是你们的伙伴了。”许多学生心生好奇:头回听说能这样称呼校长的。

一周后,“阿潘羹”新鲜出炉。潘志平化身大厨,亲手给全校师生做一道美味的汤羹。每周一次,食材几乎不重样,一些不爱喝汤的学生也会干个底朝天。这个学期他又烧起“阿潘生日面”,给当天过生日的学生尝尝鲜。

半学期后,第一封“阿潘和你说说话”亲笔信发到每个孩子手里。学生回信如雪花般纷至沓来,学校召开专门的分析会,采纳主流建议。做运动操时的激情配乐、下课提醒教师别拖堂的铃声等,都遵循着学生的想法。

艺术节上,他能打扮成各种人物角色。运动会上,他会和学生同场竞技。平时只要学生发起挑战,俯卧撑、掰手腕、引体向上,“阿潘”来之能战。

起初,一些老教师觉得新校长是在作秀,“最终还会板起面孔抓中考”。结果,“阿潘羹”烧了10年,亲笔信写了21年,运动会、艺术节全勤登场。只是年龄见长,白发也多了起来。跑步拿不了第一了,和学生玩疯后也容易受伤了。可学生心中的他始终不变:校长是最愿意和我们在一起的人,我们就叫他“阿潘”吧。

从亲情定位到教育落点

阿潘的魔力影响了每一位教师,亲情宛如一汪清泉,在公益中学里温暖流淌。黄铭老师每周五陪送一名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去往回家的公交车站,连续3年风雨无阻。陈鹏老师为学生定制“三行情书”等亲情味十足的期末评语。申屠德君老师对一名沉迷游戏、不愿返校的学生,连续一年半每周不少于两次上门家访,直到孩子答应“9月1日我一定来上学!”……潘志平收录了150多名教师的亲情故事,编辑成《我们的故事》一书,作为校本师德学习教材。

在潘志平看来,亲情教育不只是简单的爱与付出,更是基于“假如我是你”的角色互换与认同,是教育目的也是育人手段。在完成了人际关系的“亲情”定位后,潘志平思考的是将教育融于其中,以达成“品行正、情商高、身心棒、学业佳”的育人目标。

假如我是校长,学校管理如何体现以生为本?公益中学选出6名“学生校长”,每两周潘志平与他们召开一次会议。他只做旁听、适时追问,集思广益之后,尊重并采纳学生的决定。后来,“艺术节请保安、食堂师傅一起参加”“重复性的作业再少一些”等决策也都出自学生之手,他只忠告一句:“我的地盘我做主,我做主的事情我负责。”

假如我是教师,“双减”后的作业该怎样布置?潘志平让学生在寒假里给教师出一份试卷。学生发现一道3分语音题,竟能折腾半个小时,“以前总认为出试卷比做试卷容易”。教师也感慨,偏题、怪题的确是为难学生。师生在角色互换中对作业都有了新的认识,他再用一句话点题:“如果你是孩子的父母,你会给他布置这些作业吗?”

假如我是家长,初中生家庭教育怎样做?潘志平设计了“一日家长”作业。那天,学生胡可昕早早起床准备可口早饭,督促爸妈洗漱、用早餐,然后布置背单词、写作业。没想到刚一转身,他们便玩起手机,又得好好教育……一天下来,胡可昕尝到了当家长的辛苦,爸妈也对孩子的表现感到吃惊。许多家长纷纷向潘志平讨教类似的妙招,他一一回应,并从几千封给家长的亲笔信中选择50封结集成书,“一不小心”入选了全国家庭教育影响力图书。

校园亲情到社会亲情的跃迁

每年春节,潘志平都会回到家乡去看看村里的老人,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家或者需要他帮助的人。社会亲情,在潘志平的人生辞典里分量很重。

这同样体现在他的教育行为上。公益中学的学生必须完成一次职业体验活动——走出校园采访从事公共服务的职业者。一场场对话下来,学生感受颇深:医生需要高明医术,更要面对病人时保持细心与耐心;消防员要有过硬本领,还必须不惧劳累危险;清洁工、快递员、保安在社会中同样不可缺少,“职业无贵贱”。

为了润养学生的社会亲情,潘志平主导了校内的一场评价改革。2017年,学校制定了初中生《公益积分制实施办法》。在其中,公益活动细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条目,校园值周、爱心义卖、看望孤寡老人、整理共享单车、给环卫工人送清凉等,实施量化考核。一学年统计一次公益积分,30分合格,50分良好,70分优秀。初中毕业时,根据三年总积分,潘志平为学生颁发“益动中学毕业证”,浙江省少工委颁发公益奖证书,开具公益成长证明。

评价改革孕育出社会亲情的无限生机。学校成立浙江第一个以学校命名的爱心基金会——杭州市公益中学爱心基金会,学生通过义卖连续10年为贵州的山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。学生袁才竣每周末赶1小时车程到西湖边,提醒游客不随意喂食小动物,3年内拿了200多积分。吴烨楠、王楷、陈嘉渔等一大批学生在初中毕业后一直践行公益服务,累计服务时长已近900个小时。

“情感一旦建立就是一辈子的事情。”令潘志平倍感欣慰的是,他的学生即使毕业后,在“亲情”的道路上也未曾停步。进入高中后,他们会主动申请做班干部、志愿者,承担最苦最累的义务劳动,即便旁人觉得是在耽误学习时间。进入社会后,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兢兢业业,也不忘常回家看看“阿潘”和教过他们的教师。

亲情教育的生动实践,吸引了越来越多教育人真诚的目光。北京、上海的名校长培训班登门取经,浙江20多所城乡学校全面借鉴其做法,该经验还在青海、西藏、广东、山东、湖北等地播下了种子。

父亲潘俊民九旬那年,潘志平为他写了一本故事小集《享受风雨人生》,以此告慰父亲的教育生涯。而他,在对教育本源几十年的笃定追求中,悟其道、践其行,为承继父亲的教育事业续写了最美的篇章——“一路亲情相伴”。(本报记者 蒋亦丰)

标签:

猜你喜欢